上星期看了印度電影《起跑線》,雖然有關教育制度的電影可能大家都看厭了,但我認為《起跑線》的切入點非常好,一巴又一巴摑在很多人臉上。
因為,這電影的主角不是子女,而是父母…
整套電影都圍繞著子女是教育制度下的無奈犧牲品,還說到貧富懸殊的問題。貧窮的孩子,只能讀公立學校,學校連椅子桌子都沒有,更沒有足夠的教學書本與文具。
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,即刻他成績優越,老闆也看不起他的學歷,也就是說,他只能注定忙窮一輩子,將「窮」延續到下一代。
當然,報紙也許有看到幾個從家景貧窮到白手興家的奇蹟例子,但世上有多少奇蹟發生?1%也不到吧?除了這1%,就抹殺了99%的孩子將來。
我之所以說這電影的切入點非常好,是因為主角家庭不是富有家族,也不是貧窮出身,而是夾在中間的中產家庭。
男主角是個在貧窮城鎮的商人,因為出身,他的女兒無法考上有名的私立學校,但他也不想讓女兒入讀國立學校。
他唯一的方法,就是假扮成窮人,去領取政府給貧窮的資助學位,入讀有名的私立學校。
說穿了,就是一個站在階級上,跳下去搶別人資源的無賴。結局發展成怎樣,就等大家去戲院看了。
我在看電影時,一直很困惑,到底有限的資源像是名校學位,該分配給富人還是窮人?
沒錯窮人也有平等獲取知識的資格,有錢人的孩子也不代表比較聰明。
但現實是當富人家庭的孩子拿到珍貴的學位,發展機會可能會更大。因為富人的生活圈子、思維、人際關係比較廣闊。
就像香港年青人或許有很多想法,想創業、想到外國進修、或許想發展音樂、藝術…
但是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容許,最後只可打一輩子的工。
電影最後給了觀眾一個很好的答案。
社會不可能有公平的一日。
但有能力的話,可以令社會變得更好一點點。
一個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,但將這份一點點的愛傳承下去,社會終有一日會改變。